在秦始皇统治时期,他将赵姬囚禁于雍城后,向手下臣子们传达了这样一个残酷的命令:“敢以太后事谏者,戮而杀之。”这句话的背景是,赵姬与嫪毐发生私情并为嫪毐生下了两个儿子。事发之后,秦始皇将嫪毐处死,并亲手摔死了赵姬的两个儿子。从那以后,赵姬与秦始皇的关系彻底疏远,两人形同陌路。然而,秦始皇的残忍行径引发了许多臣子的非议,尤其是在对母亲的孝顺上。面对臣子的劝谏,秦始皇依然固执己见,最终竟然将27位劝谏的臣子处死。这一极端手段令人震惊,原本以为没人敢再出言劝谏,可是竟然有一个人冒死站出来,劝谏秦始皇。那么,这位勇敢的人到底是谁呢?
茅焦的勇气与智慧
普遍认为,这个劝谏者是齐国人茅焦。茅焦虽然出生在齐国,但为了生计他来到了秦国。得知已有27人因劝谏被杀,茅焦依然没有退缩,敢于直面秦始皇。事实上,茅焦的举动可谓是冒着生命危险。他深知自己可能会因为这次劝谏丧命,但他依然选择了站出来。当时,吕不韦因嫪毐事件被罢免,秦始皇掌握了大权,齐国和赵国的使者纷纷来朝贺,茅焦也在其中。作为外客,茅焦得以与秦始皇接触,并向他进言。他提醒秦始皇,虽然他的目标是统一天下,但如果继续关押母亲赵姬,丧失了孝道的名声传开,将会激起各国的反感与抵抗,最终影响他的统一大业。
展开剩余73%茅焦的劝谏很有分寸,他并没有单纯谈论孝道,而是从秦始皇一统天下的事业入手,指出不孝的行为可能导致外界的反感,进而影响他统一六国的进程。这番话戳中了秦始皇的痛点,因为对于他而言,天下的统一比一切个人情感都要重要。最终,秦始皇在反思之后决定接赵姬回到甘泉宫。茅焦因而被任命为上卿。值得注意的是,秦始皇为何在杀了27人之后,偏偏听从了茅焦的劝谏?
茅焦的身份与智慧
首先,茅焦的身份非常特殊,他是一个外来的求职者,而秦始皇一直重用外来人才。历史上,秦国的强盛与外来人才的引入密不可分。尽管此前秦始皇因吕不韦和郑国的事情发布过“逐客令”,但在李斯的《谏逐客令》出台后,逐客令被撤销,秦始皇开始重新接纳外客。因此,茅焦作为外客,凭借自己的勇气和智慧,自然获得了秦始皇的重视。即使秦始皇不一定采纳茅焦的建议,但他也不可能轻易将这样一位舍生忘死的外客杀害。
其次,茅焦劝谏的重点切中了秦始皇的内心。他并没有单纯谈论孝道的道德问题,而是从秦始皇的一统天下的目标出发,提醒他一个“不孝”的名声可能会带来外界的负面反应,这对秦始皇的事业会产生深远的影响。这种高明的劝谏技巧,比单纯的直言不讳要更为有效。
顿弱的劝谏
与茅焦不同,刘向在《战国策》中提到的劝谏者是顿弱。顿弱是赵国人,他的劝谏方式同样深刻而巧妙。顿弱的劝谏内容也围绕着“孝道”展开,但与茅焦的方式不同,他通过比喻阐述了“有名无实的商人”和“有实无名的农夫”的对比,指出商人虽然没有名声,但因为能够获得粮食,生活依然富足,而农夫即使劳作辛苦,却得不到相应的回报。顿弱把秦始皇比作无名无实的君王,虽然他身居高位,却没有可以孝顺的母亲。这番话虽然通过比喻谈论孝道,但实质上还是在强调秦始皇的不孝会影响到他的政绩和大业。
顿弱的劝谏也非常有技巧,他巧妙地转移了话题,询问秦始皇是否能够吞并六国,并提出了自己的谋略。顿弱在劝谏时投其所好,巧妙地将话题引导到秦始皇的霸业上,使得秦始皇无法忽视他的建议。这种劝谏方式表面上轻描淡写,实际上却深刻地触及了秦始皇的内心。
结语:劝谏的艺术
秦始皇在面对27位臣子的直言不讳时做出了残酷的决策,这也说明在一些帝王面前,劝谏的方式必须非常讲究。如果遇到像唐太宗李世民、宋仁宗赵祯这样的帝王,他们能够宽容听取直言不讳的建议;但对于秦始皇这样的君王,过于直白的劝谏往往会适得其反。因此,劝谏者需要根据君王的性格和需求,巧妙地调整劝谏的方式。通过投其所好,绕过敏感话题,委婉地传达建议,才能更有效地获得君王的青睐和采纳。
通过茅焦与顿弱的故事,我们看到劝谏不仅仅是一个勇敢的行为,更是一种智慧的艺术。
发布于:天津市网眼查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