夏朝的都城之一曾位于寿光,这里曾是大禹的玄孙、仲康之子夏后相执政的斟灌。寿光作为中国蔬菜之乡,素有“菜篮子”之称,坐落在环渤海经济圈的枢纽位置,历史底蕴深厚,且是中国文字的发明者之一、黄帝的史官以及“书圣”仓颉的故里。此外,伯益的建都地——益都,夏朝第四任君主夏后相的都城“斟灌”也位于此。寿光见证了众多历史事件,包括大禹治水、后羿射日、太康失国、寒浞代夏、少康中兴等重要历史时刻。而这里诞生了一个比齐国历史更为悠久的商周古国——纪国。令人惊讶的是,纪国的铜器上所刻的“双立人”符号与德国一家企业的品牌logo几乎如出一辙,二者是否真的有某种历史渊源呢?
寿光的斟灌不仅仅是夏朝第四任王——姒相的都城,还曾是夏朝历史中重要的一章,“少康中兴”的福地。根据《潍县志稿·疆域志》的记载:“溯自大禹治水,潍淄其道,厥后潍西平原始建四国,曰斟鄩、曰斟灌、曰三寿、曰寒。除斟灌在今寿光市东边境外,其余三国均在潍县境内。”这一史料验证了斟灌位于寿光的说法。明嘉靖《山东通志》亦载:“寿光县,夏斟灌地。”《青州府志》提到:“斟灌城,在县东北四十里。”今天,寿光市东北仍然有多个以“斟灌”命名的村落,如西斟灌村、东斟灌村等。
展开剩余80%《古本竹书纪年》记载:“七年,于夷来宾。相居斟灌。”这里的“相”指的就是姒相——夏后相,是大禹的玄孙,后羿、寒浞等人都与他同时代。根据《史记》和《孟子》等历史典籍,记载了大禹治水成功后集神权、王权与族权于一身的历史。他在“辞避舜之子商均于阳城”后成为了“天下共主”,而伯益被任命为执政官,管理朝政。然而,大禹的儿子启夺取了王位,成为夏后启。随后,启将王位传给了儿子太康。虽然大禹为夏朝奠定了根基,但太康并非一位英明的君主。他沉迷于酒色和打猎,忽视政务,甚至一次长时间与家族及亲信一起游猎,结果朝政荒废,百姓疾苦。这时,东夷部落的首领后羿趁机起义,夺取了夏朝的都城安邑,史称“太康失国”、“后羿代夏”。
后羿成为夏朝的实际统治者,他立太康的弟弟仲康为王,自己则摄政。仲康去世后,其子夏后相即位,而后羿逐渐驱逐了夏后相。夏后相逃亡至寿光,最终在斟灌建立了新的政权,因此斟灌也成为了夏后相的都城。根据《续山东考古录》记载:“故城在东北四十里,一称灌亭,一称东寿光城,今斟灌店。”同时,《竹书纪年》中有“相居于斟灌”的记载,证明了斟灌在历史上作为夏后相都城的重要地位。
关于斟灌城址,它位于今天的寿光市东北22公里的洛城街道一带,历史上被称作“东寿光”,呈方形,四面长约1500米,总面积达到225万平方米。传说,在古斟灌城修建时,每个城墙的四角都设有一个宝库,分别是:东北角的金骡驹宝库、东南角的金公鸡宝库、西南角的钱库和西北角的珍珠宝库,每一个宝库背后都有独特的故事,若有兴趣,期待朋友们的分享。
大禹治水的过程中,伯益是其最重要的助手之一。虽然伯益的名字可能不为所有人所熟知,但他的后代却众所周知,廉颇、赵武灵王、春申君黄歇、秦始皇嬴政、宋太祖赵匡胤、大文豪黄庭坚、思想家黄宗羲等都与伯益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。伯益不仅为大禹治水提供了关键支持,还编写了《山海经》,这本书被誉为全球首部涵盖地理、风俗、志怪等内容的大百科全书,许多记载已经被近年来的考古发现所证实。
《山海经》记载了伯益的旅行与发现,成为当时全球最完整的知识大全。伯益的后代被分封到青州,并在此建立了“益都”。益都的最早治所位于今天寿光市北部的古城街道古城村(王胡城村)。《寿光县志》提到:“王胡城,在县城北十五里,古益都城也。”这一地区后来也成为了王胡城,属北海郡。1983年12月,寿光市古城街道的益都侯城故址出土了大量商代铜器,其中一口铜鼎因其铭文“己”字而成为国家一级文物,并曾在故宫展览,被誉为“稀世之珍”。
纪国(公元前1046-公元前523年),作为一个与齐国、鲁国齐名的古国,其都城位于今寿光的纪台。这些地方出土的纪国青铜器为历史学者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研究资料。李学勤先生曾指出,纪国的青铜器出土地点包括烟台、莱阳等地,这证明了纪国的广泛疆域。纪国在公元前690年被齐国灭亡,王室后代则以“纪”为姓。与纪国相关的几个著名成语,如“呆若木鸡”、“金壶丹书”以及“纪昌学射”等,至今仍为人熟知。
更令人震惊的是,在纪国出土的商代铜鼎上,除了“己”字铭文外,还有一个神秘的“双立人”符号。这个符号和德国一家著名刀具品牌ZWILLING的logo几乎一模一样,ZWILLING作为全球最古老的商标之一,标志中的“双立人”形象已经传承了近三百年。令人更为惊讶的是,德国的发音“German”以及拉丁文中的“Germani”,其前缀“Ger”与“己”、“纪”以及夏都“斟灌”的发音非常相似,仿佛为历史和文化之间的联系增添了一个未解之谜。这一发现无疑让人感叹,历史的复杂性与神秘性总是让人充满惊奇与敬畏。
发布于:天津市网眼查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